【大河财立方 见习记者 郑棋文】“我们正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公司。”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具身智能”及人形机器人企业的商业化路径不够清晰,其天使基金在过去几年投过一些早期的具身智能项目,最近几个月都在退出。
站在资本的角度,朱啸虎提出了几连反问:现在人形机器人就会翻跟头,但商业化在哪里?可能的客户在哪里?高校买回去做研究、央企买回去做前台展示,都不是理想中的商业化路径。
2025年以来,随着人形机器人量产进程加速推进,具身智能赛道也持续升温,大量资金涌入的同时,在二级市场方面,相关概念股更是一路走高。
朱啸虎的质疑,无疑是给风口下、热潮中的人形机器人产业泼了一盆冷水,不仅激起了多位创投圈和科技圈有关人士“回怼”,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人形机器人行业前景的激烈辩论。
其实,在“人声鼎沸时”,有不同声音出现才是合理,资本市场也没有对错之分。但一个良性的行业环境,应该具有拥抱多元投资理念的宽容,这也正是共识之外的理性空间。
朱啸虎的投资理念强调清晰的商业化路径,这也是其在过去20年一直坚持的投资策略。因此,他看到了人形机器人行业高热度下可能暗藏的“泡沫”。
有人看衰,自然有人看好。经纬创投创始人张颖认为:“机器人领域前景一片光明,百花齐放,有点泡沫再正常不过”,并表态称:“时间拉长,人形机器人赛道一定能出大公司。”
事实上,当产业浪潮来袭,“一哄而上”式地追逐热潮,也会带来“一窝蜂”式的混乱景象。在市场的海洋里,硬科技傍身的实干家与浑水摸鱼者共存。产业若想长远发展,就离不开冷静审慎地思考。
过去两年里,一批具身智能初创公司纷纷成立,不断斩获大手笔融资;一系列新产品加速推出,还有人形机器人开始进入车厂试训。与此同时,政府端也在躬身入局,全国多地宣布竞逐“具身智能”赛道。
但不可忽视的是,也有估值超200亿人形机器人独角兽爆雷——多家媒体报道称,上海知名人形机器人独角兽达闼机器人已深陷资金链危机。上海总部及北京、深圳等分支机构数百名员工卷入长达一年的讨薪纠纷。
朱啸虎的看法代表不了人形机器人的未来,但朱啸虎的“反共识”理念及后续引发的讨论,正是市场需要的审慎与理智,也是风口上的人形机器人产业需要的声音。
任何一个新兴产业的成长都经历过质疑和争论,而正是分歧,推动了产业的稳健前行。随着技术迭代,资本、政府躬身入局,人形机器人产业商业化路径必将逐渐清晰。
责编:王时丹 | 审校:李金雨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