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文章网 手机版

棉洋镇茶叶总产值达1.26亿元,高山“绿叶”变富民“金叶”|奋进“百千万” 五华“镇能量”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5 13:05:00    

清明过后,春茶陆续上市。单丛、客家炒绿等陆续从五华县棉洋镇走向市场。作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棉洋镇种植茶叶近3万亩,年产量达1260万斤,占全县茶叶产量45%,总产值约1.26亿元,高山“绿叶”逐渐成为富民兴镇“金叶”。

除加快打造特色茶叶产业带外,棉洋镇近年以“大兵团作战”形式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探索出绿色能源助力风貌提升新模式,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硕果累累。去年,棉洋镇超额完成县里下达的招商引资任务,任务完成率达266%,排名全县第一。同时,推动6家企业上规,超额完成市对镇考核要求的企业上规任务。此外,棉洋镇6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0万元以上,4个村进入20万元至30万元“俱乐部”,16个村稳定在10万元至20万元之间。

“着力解决技术标准、茶青销路、茶叶人才、茶农再就业等问题,全力打造公共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提升市场影响力。”棉洋镇党政综合办公室主任魏文锋表示,今年将继续推广“屋顶光伏+风貌提升”模式,补齐人居环境短板,在盘活资源、招商引资、做优产业上下足功夫,多措并举确保“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三年初见成效。

棉洋镇种植茶叶近3万亩,年产量达1260万斤,占全县茶叶产量45%。图为新光村茶园。 受访者供图

以“典”带面

打造茶旅产业特色村

沿着蜿蜒山路驶入新光村,漫山遍野的茶树在春日暖阳下舒展新绿。新光村山地面积8000多亩,其中茶叶种植面积约6000亩,是粤东地区典型的“一村一品”茶叶种植专业村。“九成九村民以茶为业。”新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天锡望着层层叠翠的茶田说。

自2023年入选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以来,新光村依托茶产业基础,围绕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提升、配套设施建设等,系统谋划20余个建设项目,包括河道升级改造、边坡整治、村委广场升级改造、村标广场建设、党群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增加村集体经济光伏项目建设、示范道路1公里“白改黑”,近7公里主干道“单改双”等。

只有样板打造好,才能全面铺开。当时,民生项目、绿美生态建设等所需资金1500多万元,但典型村奖补资金仅500余万元。“家家户户主动参与,村民自筹900万元‘百千万工程’助力金。”魏文锋谈及,目前项目已基本竣工,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新光村茶叶产量高,但长期依赖茶青售卖,品牌化、市场化程度不够高,茶产业附加值偏低。近年来,棉洋镇引进上市企业潮州天池茶业有限公司在新光村投资建厂,开展“良种、品牌、制茶、统销”全产业链计划,主动探索产业转型。潮州天池收购部分茶青,使得茶青价格较为稳定,解决茶叶滞销、贱卖问题,扩大棉洋本地茶叶影响力。同时,派遣技术人员培训本地茶农,使得采摘茶农、生产线加工师傅工艺技术不断提高,某种程度上解决本地茶产业用工问题,带动茶产业链升级。此外,新光村还联合天池茶业、广州挞柠试水新式茶饮,共同研制并在珠三角市场推出冲泡式擂茶,拓宽各类品质茶叶销售渠道。

新光村山地面积8000多亩,其中茶叶种植面积约6000亩,是粤东地区典型的“一村一品”茶叶种植专业村。 受访者供图

随着愈来愈多村民响应号召返乡种植茶叶,新光村茶园面积以每年500亩速度递增,并初步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体系。去年,全村茶青产量达160万斤,干茶产量26万斤,成品茶产值突破2000万元。若计入茶青交易,茶叶总产值达6000万元。村集体收入同步增长,去年突破50万元大关,其中经营性收入达18.3万元。

眼下,新光村正按照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农村产业社区标准,在新光村和七畲径逐步打造茶产业集聚区。“接下来,会加强旅游设施以及电商中心建设,打造集观光、旅游、体验采摘、食宿一体的茶旅产业特色村。”魏文锋表示,相邻的荣华、联西、阳光等典型村也纳入整体规划,以典型村建设为支点,棉洋镇通过串珠成链、连片开发,不断激活特色产业发展“乘数效应”。

借光生“金”

破解外立面改造资金难题

“以前入口处脏乱,一到晚上灯光昏沉。现在环境变美了,我们傍晚都爱来石马公园跳广场舞。”在镇上开早餐店的阿姨刘女士笑言。近年来,棉洋镇按照典型镇创建标准,谋划连片连线特色文旅项目,并成功申报专项债。一期工程获批3000万元,覆盖棉洋圩镇升级改造、“七村联动”沿河路等项目。

目前,农贸市场建设、圩镇管网和道路沥青铺设、节点景观打造已完成,圩镇客厅尚在选址;沿河路全长16公里道路路基建设初步完成。接下来,棉洋镇还将与中铁广投合作,改造提升棉洋高速出口至圩镇主干道沿线200余座房屋外立面。“施工周期短、质量好,会加入茶元素文化符号,预计6月底完工。”魏文锋提到,专项债二期资金下拨后,将稳步实施沿河路道路硬底化。“七村联动”沿河路项目建成后,将串联圩镇、七畲径国有林场、新光村等,构建区域发展新纽带。

近年来,棉洋镇按照典型镇创建标准,谋划连片连线特色文旅项目,包含圩镇升级改造、“七村联动”沿河路等项目。 受访者供图

人居环境整治方面,截至目前,棉洋镇摸查“三拆除”底数137处。通过党员干部带头干、村民群众志愿干、积分评比主动干等方式,实现拆除103处、修缮提升34处,底数任务全面清零;农房风貌提升底数968户,通过“光伏助推提升一批、农户自行提升一批、互助资金提升一批”,目前已合计动工456户,完工276户。

过去,由于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老年人经济条件有限,对于居住环境改善的意愿并不强烈。棉洋镇借助国企力量,选取阳光村、新光村等具备良好资源与安装条件的村庄,结合农房风貌提升工作,累计投入890万元推进农房屋顶光伏项目。农户出租自家屋顶,企业负责安装光伏设备并同步开展农房外立面改造提升。光伏发电不仅令屋顶生“金”,而且收益还能覆盖外立面改造成本。截至目前,棉洋镇并网光伏户数597户,总并网容量21868.7千瓦。其中,公共建筑光伏板安装面积近6000平方米,每年能为各村集体增收约7万元;已完成110户农户屋顶光伏安装,铺设面积近15000平方米。

强镇富村

招商引资与企业上规双丰收

“所有招引项目都已经顺利签约。”去年,棉洋镇招引广东缘泉大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粤电环保有限公司、梅州市晴明能源实业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到棉洋投资饮用水、汽车园区、光伏发电等项目,计划落地投资超10亿元。魏文锋介绍,棉洋镇去年不仅超额完成县里下达的招商引资任务,招商引资任务完成率达266%,排名全县第一。同时,推动6家企业上规,超额完成市对镇考核要求的企业上规任务。

招引工作成果丰硕,动工项目也稳步实施、顺利投产。去年,依托富强村禄盈盛专业合作社,镇村联合建设日处理200吨的丝苗米精深加工线已正式投产运营并通过SC认证,该产线为五华南部最大的丝苗米加工生产线。

丝苗米是棉洋镇的特色产业。棉洋镇近年通过创新土地集约、耕种、销售模式,不断提升镇域土地综合治理水平。自今年春耕生产启动以来,全镇早稻耕种面积达55786亩,通过推行“小田变大田”举措,实现复耕复种面积约1329亩。“以前我们农户还得自己找地方晾晒稻谷、进行加工,现在一次性就能完成全流程操作,方便多了。”富强村村民陈叔说。

棉洋镇人口基础大,闲置劳动力较多,有近两万名劳动人口留在当地。鉴于此,棉洋镇成立强镇富村企业,把辖区国有资产交付镇属企业运营,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先后盘活原桥江镇政府、原双璜村混凝土搅拌站、棉洋镇车站等固定资产用于发展手工业。

如今,不少村民依靠参与生产数据线、手提袋等手工业产品实现增收。据统计,棉洋镇盘活闲置农房发展小型车间共261间,其中用工人数超10人的电子元件、服装、食品、石材、建筑材料、茶叶加工车间共125间,总用工人数约2100人。

今年,棉洋镇将持续走访上游企业,全力做好引流投资以及配套服务,争取更多优质企业落地棉洋,引入五华工业园区发展。充分盘活镇内资源,推动2家以上企业实现上规,助推镇域经济再上新台阶。

来源 南方日报 南方+

记者 李娇

通讯员 周扬 曾文敏

【作者】 李娇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