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4月10日讯 北京时间4月9日下午5时,69岁的同济大学教授朱伟林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印度洋完成载人深潜共享航次第四次下潜作业,成为乘坐“蛟龙”号下潜的最年长科学家。
“这次下潜非常圆满,发现并采集到了大家梦寐以求的玄武岩。”从“蛟龙”号里一出来,朱伟林立刻向在场的科学家们分享好消息。
自载人深潜共享航次6日完成首潜以来,截至9日,“蛟龙”号以每日一潜的频率已完成四次下潜作业。其中,前两次是在本航次暂时命名的一处“鳌山海山”进行,后两次是在本航次暂时命名的一处“小珠山海山”进行。
朱伟林告诉记者,绝大多数海山是由海底火山喷发产生的,形成的岩石以玄武岩为主。要想研究海山,就必须要找到玄武岩。但海山的形成时间较长,表面被沉积物覆盖,形成了碳酸盐岩。本航次的前两个潜次都没有发现玄武岩。第三个潜次采集到了玄武岩样品,但多已风化蚀变。在此背景下,第四个潜次决定仍在“小珠山海山”下潜,但下潜深度由第三个潜次的4000多米(最终下潜深度达4128米)提高到5000米左右。
“我们最终下潜到了5109米,然后沿着海山爬升,约10分钟就发现并采集到了新鲜的玄武岩样品。”在空间有限的“蛟龙”号内,朱伟林基本保持跪着的姿势,专注于透过左舷观察窗进行观察、记录等工作,没有感受到多少不适。但回到“蛟龙”号母船“深海一号”后,他越来越感到大腿麻疼。不过,走路有点颤颤巍巍的他仍然难掩兴奋,“有了这一样品,科学家就可以真正研究该海域海山的形成、演化等科学问题。”
自同济大学本科毕业后,朱伟林就来到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工作,从助工做起,一直干到总地质师,带领团队勘探发现了我国首个千亿方深水大气田等。退休后,他来到同济大学,开展海洋资源领域研究。“对于我来说,干了一辈子的海洋事业,现在能够跑到海底来研究海洋,感觉很开心。”朱伟林表示,以往从海洋找油主要是在陆壳上发育的近海沉积盆地里进行,所有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此。现在他通过载人深潜等调查方式,“跳出这些沉积盆地,从研究洋壳、洋壳与陆壳的相互作用再来分析这些沉积盆地,可能会找出不一样的油气分布规律,进而促进海洋油气的发现。”(青岛日报/观海新闻首席记者 李勋祥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