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乘“风”而起 逐“光”而行
地处我国西北内陆的甘肃省
境内风、光资源富集
风能可开发量达5.6亿千瓦
太阳能可开发量95亿千瓦
分别居全国第四、五位
未利用土地面积19.7万平方公里
占全省面积的46.3%
新能源发展潜力巨大
这是3月7日在敦煌光电产业园区拍摄的首航高科敦煌100兆瓦熔盐塔式光热电站(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睿 摄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
千百年来,西北地区风、日之暴烈
是边塞诗歌中的重要元素
如今
风电、光伏基地在甘肃连点串线
一条跨度上千公里的绿色能源走廊
贯通陇原大地
乘“风”而起,逐“光”而行
从茫茫戈壁到“能源新蓝海”
从无人荒滩到“绿潮涌动”
这条代表着交流与开放的丝路走廊
如今正用中国经验
践行着保护生态环境的庄重诺言
这是3月7日在酒泉市境内拍摄的瓜州昊华新能源电力有限公司2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睿 摄
1997年,甘肃省玉门市从丹麦
引进了4台单机功率为300千瓦的小风机
着手组建甘肃风电试验场
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发展新能源
由于机型较小
当地人习惯称这四台风机为“四小天鹅”
依托“四小天鹅”
甘肃建成首座风力发电厂试验场
拉开了玉门乃至甘肃新能源发展的序幕
这是3月9日在甘肃省玉门市拍摄的1997年从丹麦引进的4台单机功率为300千瓦的风力发电机(首排右一至右四)。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近年来
随着国家“双碳”目标提出
河西走廊孕育出别样“风光”
无边戈壁上
由大型风电机组成的“白色森林”昼夜不停
伴随技术更迭
昔日瘦小的“四小天鹅”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效率更高、“身形”更大、造价更低的
全国产化大型风机
在它们身旁拔地而起
目前
甘肃已建成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
以及白银、定西等5个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
这是3月9日在玉门市境内拍摄的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睿 摄
暖春四月
地处祁连山北麓、河西走廊西端的甘肃省瓜州县
劲风不止
独特的“狭管效应”
让瓜州被称为“世界风库”
在瓜州境内的广袤戈壁滩上
两座约200米高的吸热塔
拔地而起,比肩而立
高塔四周
近2.7万面定日镜以同心圆的方式紧密环绕
组成占地4400多亩的巨大反射镜场
相当于411个标准足球场大小
这是4月8日在酒泉市瓜州县拍摄的三峡恒基能脉瓜州“双塔一机”光热电站(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睿 摄
这是全球首座“双塔一机”光热电站
也是国家首批“沙戈荒”风电光伏大基地项目
三峡恒基能脉瓜州70万千瓦“光热储能+”项目的
重要组成部分
电站发电机组不久前顺利发电
为项目全面投运奠定了坚实基础
由于采用了双塔双镜场设计
在同等镜场面积下
该电站可提升约24%的聚光效率
从而进一步提高发电能力
这是4月8日在酒泉市瓜州县拍摄的三峡恒基能脉瓜州“双塔一机”光热电站局部景象(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睿 摄
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的武威市
一种新型治沙模式——光伏治沙由设想变为现实
从高处眺望
武威市凉州区20万千瓦立体光伏治沙产业化示范项目
的光伏面板
如同沙海中的碧波清水
阳光照耀,蓝色光伏板如波浪般连绵起伏
光伏板下,沙生植物竞相生长
武威市凉州区20万千瓦立体光伏治沙产业化示范项目(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板上发电、板下种植,一地多用,立体发展
截至目前
武威已规划建设占地50万亩
总装机容量达1500万千瓦的光伏治沙产业园
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光伏治沙产业园区
武威市凉州区20万千瓦立体光伏治沙产业化示范项目(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截至2024年底
甘肃新能源装机达6437万千瓦
其中“十四五”以来新增装机4067万千瓦
相当于新建了1.8个“三峡水电站”
全省电源总装机容量突破1亿千瓦
烈日当空、朔风劲吹
风与光正成为甘肃能源转型的重要资源
为陇原大地勾勒出一派“风光无限”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