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文章网 手机版

从“凭经验”到“看数据”丨石阡智慧农业实现“未病先治”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20:38:00    

3月25日,石阡县五德镇地印村,晨雾未散,茶香已浓。

清晨,地印村茶园的薄雾中传来竹篓轻碰茶树的脆响。贵州良友现代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黎明摘下一片嫩叶,仔细察看茶叶的生长情况:“往年这时候,得盯着茶小绿叶蝉,一不留神嫩芽就成‘麻子脸’了,导致茶叶减产,品质下降,损失就惨重咯。”

“过去我们靠‘三看’——看虫口密度、看叶片卷曲、看产量波动,然后凭经验判断有没有病虫害。”黎明说,茶园的管理中,最让她头痛的就是茶园的病虫害防治,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没有很好的效果。

和黎明遇到的难题一样,过去的石阡,在传统农业中,病虫害防治长期依赖“经验主义”,农户通过观察作物生长状态、虫口密度或季节规律,再结合代代相传的土方法进行应对。

尽管这种方法在局部地区和简单种植模式下曾发挥一定作用,但随着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和病虫害复杂化,其局限性日益凸显。

“现在只需要看数据,就能提前预防。”说话间,黎明走进茶园里的全国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分中心田间监测点,翻开智能诱捕器设备,指着箱里的虫子说:“看!通过这个设备,我们对病虫害防治就有了精准的识别和判断依据。”

近年来,石阡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助力田间管理,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在田间管理中,石阡县建设了全国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分中心田间监测点,率先将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通过实时监测、智能预警和科学决策,探索出一条“智慧植保”新路径,实现“未病先治”。

按照早谋划、早预警、早准备、早防治要求,加强测报技术力量、强化测报经费保障,织密监测网点、增加调查频次,全面、准确掌握水稻重大病虫害发生分布动态,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切实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防治。

通过物联网设备24小时监测虫情、鼠情、土壤、气候,大数据分析系统根据历史数据和实时监测,预测病虫害发生概率。

几十公里外的石阡县城,石阡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技师罗宗斌点开病虫疫情信息处理系统,屏幕跳动着实时数据:温度22℃、湿度78%、以及虫情等信息一目了然。

“病虫依然有,但‘害’少了。”罗宗斌说,基于物联网与大数据分析,病虫疫情系统可精准预测病虫害发生趋势,为防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一旦监测到异常数据,系统会推送预警信息,农技专家将及时提醒农户并提供精准防治方案。

此外,石阡县还通过病虫害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发展的方式,针对集中连片的区域,组织社会化服务组织进行植保无人机防治。在不适合飞防的山区零散稻田,农技人员根据病虫疫情信息处理系统收集到的虫情信息,到田间地头宣传防治措施,免费给群众配发药剂,指导农户科学用药进行群防。

“看数据说话。”黎明说,有了专家“配方”,自己发展产业的底气更足了!。

从“凭经验”到“看数据”。近年来,石阡县加快推进智慧农业建设,狠抓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不仅提升了农业病虫害防治的效率和精准度,有效实现产业提质增量,还通过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的融合,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农业之路。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潘佳本

编辑 邓钺洁

二审 潘佳本

三审 刘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