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文章网 手机版

苏博新展,回望吴国“朋友圈”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22:00:00    

当吴越的剑光遇上晋国的青铜,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苏州博物馆正在进行的“‘大邦之梦’系列特展”带领着观众穿越回春秋时期,聆听晋国青铜器以华丽纹饰讲述南北文化的交融故事。

苏州博物馆本馆正在进行的“‘大邦之梦’——吴国的北方朋友”特展。苏报融媒记者 朱执竞/摄

这些青铜器上,藏着一群神秘的“戏精”动物,它们不仅是装饰,更是古人信仰与智慧的象征。展览中,有一件西周中期的貘尊,其出土于山西绛县横水墓地,造型堪称“古代手办界的顶流”。它有着圆圆的脑门和眼睛以及一对蒲扇耳,身体上满布与鸟“同款”的羽翎纹,脚上缠着夔龙,仿佛“青铜器版混搭秀”。其盖钮是一只水鸟,或许暗喻着“貘会游泳”的习性。

貘尊。苏博供图

在现代,貘仅存东南亚和南美洲,其不仅是“游泳健将”,还会“隐身术”。它的鼻子能作为呼吸管用以潜水,还能360度灵活地卷起树叶,幼貘则自带“西瓜纹迷彩服”,如此图案在其长大后则变为黑白纯色。中国先秦时期典籍《山海经》中记载着“貘食梦”,我国唐代还有“貘皮枕防噩梦”的玄学操作。然而古人何以知道这一热带动物的长相,不免令人好奇。

著名学者竺可桢曾考证,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间,陕西、山西、河南、湖北一带较为炎热潮湿,那里森林茂密,为热带雨林气候,因此出现热带雨林生物就得到了合理的解释。如今,学界猜测,除了出自商周时期南方的贡品或传说故事外,我国古代可能确实存在过貘,但随着气候环境的变化,其栖息地不断萎缩,像大象、犀牛一样被迫迁往更南方,去追寻更适宜生存的水土和气候,直至完全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晋公盘。苏报融媒记者 朱执竞/摄

此次展览中展出的晋公盘是山西博物院藏国家一级文物,它是2600年前晋文公重耳为宗室长女孟姬准备的嫁妆,堪称春秋时期的“桌面手办架”。这件文物上,水鸟张嘴、鳖头伸缩、青蛙蹦跶,观众可以看到360度旋转的“动物天团”。工作人员介绍,它的铸造有如拼乐高一样,是分铸焊接的,先造零件再组装,可比一体铸造节约一半左右的材料。此外,它是青铜榫卯结构,动物肚子里插着铜柱,像陀螺仪一样稳。

晋公盘中,中央C位是一只双翅水鸟和两条浮雕盘龙,第一外圈是四只圆雕水鸟和四只浮雕游龟,第二外圈应是四只尖嘴跳蛙和四条圆雕游鱼,其中蛙和鱼各缺一只。最外圈则是四只圆吻蹲蟾、四只圆雕游鳖以及七只浮雕尖嘴蛙,盘壁上还有四条浮雕游鱼。有细心观众发现,上海博物馆藏的“子仲姜盘”可谓其“姐妹款”。

虎首匜鼎。苏博供图

作为古代“权贵的手办”,展览中展出的虎首匜鼎也是古人的“多功能火锅”。虎头形的出水口在人们倒酒或倒汤时宛如猛虎吐水,狗头盖钮侧首斜视全程“盯梢”,盖子上还有两条龙盘旋。然而整件文物比正常的鼎小两圈,疑似贵族版的“过家家道具”。而展览中的铺首牛头螭纹蹄足升鼎则集齐了“神兽天团”,鼎盖上三头温顺的卧牛头顶着宝珠,占据了“青铜C位”;鼎身装饰的“牛头双身螭纹”上,蛇身分叉,缠绕成几何图案;鼎盖正中是一对凤鸟环绕,姿态优雅,俨然是“VIP贵宾”。

铺首牛头螭纹蹄足升鼎。苏博供图

来自晋国的“动物天团”曾是吴国贵族宴饮、祭祀的见证者,如今它们静静陈列于展览之中,等待人们解读它们的秘密。当观众驻足凝视时,或许能听见青铜器上传来远古的低语: “看,这就是我们共同的故事。”


(苏报融媒记者 朱执竞 通讯员 金仪嘉/文)

编辑:金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