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奕忻(南京大学)
十年前,心理教师顾少强因一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引爆网络,成为“诗意出走”的象征;而十年后,返回辞职前工作的城市、做回提供心理咨询的“顾老师”,却被“绕了一圈又回到原点”等言论的抨击。这场舆论反转背后并非理想主义的溃败,而是部分网友对个人人生价值粗暴干涉的体现。
2015年,那封辞职信将顾少强推上“神坛”——她的个人形象被塑造成打破常规的象征符号,人们却刻意忽略了她“只是选择另一种生活”的清醒自白。如今,当她的生活状态逐渐回归大众预期中的“日常”,却遭到“任性了一把,结果啥也不是”的质疑。这种舆论撕裂,折射出流量下部分人认为“精彩”的人生剧本必须是大开大合的戏剧化叙事,而“平凡”的中间状态则被视为无效表达。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场舆论反转暴露了功利主义价值观更深层的侵袭。“看世界”被异化为千篇一律的“壮游”模板,“自由”则被曲解为与柴米油盐完全割裂的真空状态。在社交媒体推波助澜的“景观社会”中,网络平台上“年薪百万”“环球旅居”的光鲜模板,为观众构建出一套失衡的价值标尺。这些经过算法精心设计的“虚拟图景”,影响着人们用九宫格里的精修图丈量现实,致使大众对日常真实产生莫名的焦虑与排斥。当“平凡”被贴上碌碌无为的标签,我们实则陷入了精致利己主义衍生出的价值困境。
十年后的今天,我们早该走出非此即彼的价值泥潭。真正的自由,不是制造更多“逃离现实”的幻觉,而是让每一种认真生活的选择都能获得尊重。毕竟,允许普通人“普通”地生活,也是对单一成功标准有力的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