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文章网 手机版

年内建成300公里,深圳休闲骑行者有福了!五一假期推荐4条线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5 16:42:00    

深圳新闻网2025年4月25日讯(记者 韩翔)4月25日,深圳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深圳市休闲骑行道专项规划及三年行动计划”新闻发布会,市城管和综合执法局局长张国宏介绍深圳休闲骑行道规划、建设的总体情况,并与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二级巡视员高尔剑、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谭权、市水务局副局长黄海涛和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何建辉回答记者提问。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苏荣才主持新闻发布会。

以“1+3+N”构建千公里骑行网络

半城半绿、山海城相依,深圳拥有260公里海岸线和1016平方公里蓝绿空间,近年来,深圳全力实施山海连城计划,全市公园总数1320个,各类步道总里程3600公里以上。

3月,《深圳市休闲骑行道专项规划(2025—2035年)》《深圳市休闲骑行道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发布,其中提出努力建设世界级骑行城市。

“到2035年,未来10年,将建成超1000公里的休闲骑行网络,让‘山海连城 骑乐无穷’成为深圳又一靓丽的城市名片。”张国宏介绍,立足深圳独特的山海资源,充分利用已有绿道、碧道、公园园路等慢行系统,全市规划构建“1+3+N”的休闲骑行道体系。

1条滨海骑行道西起茅洲河口,东至大鹏鹿嘴,全长200公里,串联三湾(深圳湾、大鹏湾、大亚湾)一洋(伶仃洋)一河(深圳河)景观,是融海岸自然、海滨活力、海边慢行的休闲活力骑行带;

3个山海骑行大环中,西部环线展现科创活力,中部环线融合都市繁华,东部环线彰显山海壮美,形成各具特色的百公里级骑行大环;

N个特色骑行环是指建设各自超20公里的环湖、穿林、溯溪、绕城主题特色骑行环,串联重要城市节点、功能区块,连通大型绿廊、河流、水库、山体等自然景观。

如何做好规划统筹,确保休闲骑行道的建设实施?高尔剑表示,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海全要素,坚持生态优先、轻建设、低扰动原则,把生态环境保护、历史人文传承、城市建设格局和市民休闲出行需求结合起来,为都市骑行创造更多便利条件。

五一假期骑行推荐4条路线

目前,全市已贯通休闲骑行道100余公里,五一假期即将到来,张国宏向市民推荐4条骑行线路。

西部滨海骑行道示范段从宝安固戍码头到福田红树林,50公里畅快骑行,可以感受大美海岸风光。中途穿行深圳最新商业地标K11,在这里,可以停下来歇一歇,看一看,逛一逛。

环西丽湖15公里休闲骑行道,沿途可观赏问山叠水、白茫拓印、写意三河等九个景点,体验自然与文化的奇妙融合。

光明科学城到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休闲骑行道20公里,在这里不但看山水之美、赏田园风光,还可以参观五一正式开放的深圳科学技术馆,领略科技魅力。

盐田半山休闲骑行道15公里,从大梅沙出发,盘山而上,一路爬坡,骑行到深圳最高的公园书吧——云海书吧,在这里美美地喝一杯咖啡,从全视野360度观景平台俯瞰盐田港,远眺深圳最高峰梧桐山和第三高峰梅沙尖,景色壮丽。深圳休闲骑行道充分体现城市的魅力,力求景观美、科技范、活力足、业态好。

值得一提的是,休闲骑行道将链接深圳二十大科技创新产业集聚区,二十大先进制造业园区,以及众多国家级和省级实验室、科教集聚区,必将成为青年创新创业创意人才的新型交流互动空间。同时,通过骑行道串联商圈等消费聚集区域,引入社会资本建设运营40处以上服务驿站和休闲健身场所,促进骑行经济与产业发展。

此外,深圳还建设“平赛两用”骑行道,打造“专业骑行+全民共享”的活力场所。何建辉表示,将提供更多高品质的赛事活动,一方面,加大骑行赛事活动供给,吸引更多骑行赛事在深圳举办。近日,正在接洽环法赛事来深考察团队。2025年,将举办深圳滨海公路自行车公开赛、第十五届全运会自由式小轮车比赛、残特奥会的场地自行车和公路自行车比赛等。另一方面,加快骑行线路开发推荐。

200公里滨海骑行道今年贯通

当前,深圳正加快贯通一批“山海cityride”示范线路。2025年,将基本贯通200公里滨海骑行道,同时推进环石岩湖、环深圳水库、龙岗河、茅洲河等精品路线的建设,年底累计建成休闲骑行道300公里,到2027年将基本形成700公里以上的骑行骨干网络。

滨水空间是骑行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统计,骑行道建设将涉及64条河道、13座水库、52公里海堤、19座水闸。

黄海涛介绍,将通过实施碧道微改造、推动非供水水库全面开放、优化部分饮用水源水库管理等措施,打通骑行道上的断点、堵点,营造畅行无阻的骑行环境。精心打造绿美碧带、幸福河湖、生态海堤,让优美水生态成为骑行道上亮丽的风景线。创建更多的水利风景区、水情教育基地和水文旅项目,使水务空间成为充满活力的滨水骑行新场景。

休闲骑行道建设也是深圳构建绿色出行网络的重要环节,如何实现与市政道路慢行网络之间的衔接与接驳?

“对于需要利用市政道路慢行空间设置的骑行廊道,做好路段、交叉口处的骑行交通组织,统筹城市道路空间复合利用。”谭权介绍,环西丽湖碧道工程中,在沙河西路(西丽湖路-百旺村口)东侧通过压缩机动车道空间,增加了4公里骑行道,有效骑行宽度超过3米,在标识指引方面与“山海连城”整体风格保持一致,提升骑行道的辨识性。

此外,还将提升休闲骑行道的可达性,在有条件的骑行道出入口,结合实际需求,设置公交停靠站、公共停车场、出租车停靠点等接驳设施;对于可达性较差的出入口,将增强公交系统对休闲骑行道的支持,结合需求开通接驳专线。